我院多支实践团队深耕乡野:直播赋能产业、文化点亮品牌,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径

发布时间:2025-09-02

今年夏天,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学院多支实践团队积极响应百千万工程的号召,在广宁、乳源、清新等地的热土上,开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实践。他们深入乡野,深耕于乡野之间,让传播赋能产业,让文化点亮品牌,让国际视野连接乡土中国,探索出多元融合、各具特色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学院竹宁八侠团队于2025年暑期深入肇庆市广宁县,开展以直播赋能农业,青春助力振兴为主题的多维度实践活动。团队依托新闻传播学科优势,聚焦碧香瓜推广、融媒体协作、红色文化挖掘及青少年关怀,以实际行动响应百千万工程号召,践行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团队系统策划了助农直播、县融实习、红色剧本开发及平安视频制作四大板块,旨在通过创新传播手段激活乡村资源、传递广宁声音。助农直播作为核心任务,前期团队多次走访南街街道赛洞村与黄腊村碧香瓜种植基地,深入调研产品特性与种植故事,挖掘其翡翠外观、芋香清甜、生熟两吃的独特卖点。直播中,播音专业队员以亲和力十足的表达,生动讲解碧香瓜的口感、营养价值与多种烹饪方式,拉近与消费者的距离。

团队成员直播截图

竹宁八侠团队成员直播中控组

团队不仅停留于产品销售,更致力于构建可延续的传播生态。他们与广宁县融媒体中心建立紧密合作,视频组深入竹海、广绿玉非遗工坊实地拍摄,参与制作绿美广宁系列短视频;文字组参与民生采访并独立撰写、发布推文,以师徒制实战提升专业能力,强化在地传播效能。

团队视频组进行广绿玉拍摄

此外,团队还挖掘本土红色文化,走访周其鉴故居、县博物馆等红色场馆,梳理革命历史脉络,创新研发沉浸式红色剧本杀,以青年喜闻乐见的方式推动红色资源活化传承。响应北市镇结对需求,团队聚焦青少年安全议题,自主策划拍摄防溺水、反邪教、反霸凌系列公益短视频,用实际行动守护青少年健康成长,传递平安理念。

让广宁故事被听见,让青年力量在乡野之间生生不息。团队以专业与热忱搭建高校与县域的合作桥梁,用实际行动诠释扎根大地、服务社会的青春使命。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学院热点开瓶团队则化身助农主播,走进江门市开平市马冈镇马冈优品馆。团队成员们以非遗美食马冈鹅为媒,巧设真人套大鹅趣味互动环节,为马冈优品注入了青春活力。马冈鹅、核桃酥、鹅蛋卷等特色产品不仅俘获了新老用户的关注,更生动展现了青年创意赋能乡村振兴的可行路径。

热点开瓶队伍直播现场

而在直播现场,两大亮点激发了观众的热情。亮点一是游戏化互动营造用户参与感,团队成员扮演憨态可掬的鹅老大、鹅老二,巧妙地将趣味互动与核心产品马冈鹅绑定,显著提升了直播间的活跃度和用户停留时长。亮点二是专业化表达塑造产品价值感,播音与主持专业的学子担任主播,用年轻化的语言阐释产品的文化价值、健康品质和便捷场景。一句真诚的您的每一次下单,都是对马冈农户的支持,赋予消费行为参与乡村振兴的荣誉感,引发情感共鸣。

真人套大鹅游戏互动

区别于传统的助农直播,团队充分发挥专业优势与青年网感,精心策划了套大鹅等游戏互动环节。这些环节不仅有效提升了直播间的活跃度,还巧妙地与核心产品马冈鹅紧密结合。通过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直播不仅拉近了消费者与农产品的距离,更让乡村文化以更具吸引力的形式走进大众视野。同时,专业化的呈现进一步强化了用户对品牌与品质的信任,助力马冈鹅及其衍生产品从地方特色迈向更广阔的市场舞台。

这种青年创意与非遗文化的深度融合,既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动能,也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探索出了一条创新路径。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学院粤见清新实践团于2025714日至88日走进清远市清新区,开展以中外青年共记录,乡村故事新表达为主题的社会实践。团队融合新闻传播专业素养、AI技术与国际视野,通过微综艺拍摄、微短剧创作、非遗创新记录等形式,多维度呈现清新乡村在百千万工程中的蜕变与活力。

粤见清新实践团前往清新区开展社会实践

用青春镜头讲好乡村故事,团队策划并参与《外国友人看万村》微综艺项目,携手来自美国、巴西、荷兰等国家的30余名留学生共同走访清新区古村落、非遗工坊与现代农业基地。中外青年并肩同行,我校新传学子担任拍摄主力与文化桥梁,记录外国友人体验非遗手艺、赞叹乡村新貌的真实反应,深入讲述中国乡村振兴的实践历程。团队累计拍摄3期节目及多支预热花絮,节目融合多国视角与青春表达,为清新文旅与国际传播注入新活力。

17D06C

实践团记录外国学子制作沙河鸟笼衍生的文创鸟笼灯

团队深入区内十余家桂花鱼养殖基地实地调研。在了解到产品知名度不足的困境后,迅速展开创作讨论,结合热播剧《狂飙》元素,自编自导微短剧《狂抓》。成片以轻松幽默方式呈现清新桂花鱼特色,上线后迅速引发关注,外国网友纷纷点赞互动,有效提升本土农产品的传播声量。

实践团还聚焦非遗项目的青春化表达。在中外学生共同探访省级非遗龙窑与沙河鸟笼传承工坊期间,团队跳出传统记录框架,策划留学生翻转课堂”——由外国学生教中国学生制作鸟笼灯文创,并录制全英文教学视频。镜头中,留学生以粤语喊师傅、用普通话交流技艺趣闻,古老手艺与青春创意碰撞出别样火花,实现了非遗文化在国际语境和年轻群体中的软传播

undefined


实践团记录外国学子制作文创产品

团队不仅留存了乡村变迁的鲜活影像,更探索出了一条产业传播+国际叙事+青年赋能的乡村发展新路径。他们的实践,有效让乡土产品借由新媒体走向更广阔市场,让乡村形象通过国际传播获得全新表达,用实际行动证明,青春创意能够切实赋能乡村。

一次次直播助农、一帧帧影像记录、一场场文化共创,汇聚成青年与乡村的双向奔赴。这些实践或许形式各异,却共同诠释着乡村振兴新路径的丰富内涵——它不仅是技术的赋能、产业的升级,更是文化的传承、人才的凝聚和故事的远传。我校新传学子们用脚步丈量乡村,用专业回应需求,为这片土地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希望。在未来,这样的探索仍将继续,更多的我校新传青年力量也将奔赴乡野,共同绘制出一幅更加丰富、更可持续的乡村振兴新画卷。